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三国最后为什么归司马一家,后期三国各家衰败的揭秘-当前快播

2023-04-10 16:57:23 来源:小萌宠之家


(相关资料图)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间,蜀汉经过将领姜维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量日渐消耗,加上后主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窃弄机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色。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军大败,死伤惨重。

于是黄皓和诸葛瞻意图罢免姜维让阎宇代替大将军职位。姜维厌恶黄皓弄权,上书请杀之,刘禅不听。姜维唯有避居沓中屯田,拥兵北防。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而魏国自明帝曹叡驾崩后,八岁的齐王曹芳为继位为傀儡皇帝,先是曹爽专政,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独掌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并意图代魏。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沿用曹操的方法,推广屯田,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对外上,名将邓艾数次抵御姜维的北伐军,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然而260年甘露事变,贾充指使成济公开弑杀魏君曹髦,一方面让司马氏进一步掌控了曹魏朝堂,另一方面此悖逆恶行也让司马氏失去舆论及人心支持,延缓了司马昭禅代的步伐。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污点,为篡位累积资本。

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朝内群臣皆反对,邓艾更是数次上言未到伐蜀时机。唯独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为此,魏国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作伐蜀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汉。

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作好防备。但后主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不理会姜维的建议,也不让朝内群臣知道此事。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结论,司马昭真的谈不上雄才大略,即便是司马懿也谈不上。看看司马氏是怎样崛起的就会明白,司马家能够做到魏晋嬗代并非只是司马懿这一房的努力,而是整个司马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豫章太守的司马量开始几代人穷几十年的时间的努力积累,司马昭是坐在司马家这辆战车上去完成收尾工作,重点是还没完成就挂了。

最初的司马氏只是温县孝敬里的地方豪强,藉由乡里秩序家族联姻建立初步的人际网络,由武转文经学传家,不断经营。因为司马防和曹操的关系,司马氏兄弟进入了曹操幕府,曹操幕府不养闲人,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得出来司马氏兄弟的学识和能力是他们能够留在曹操幕府并相继巩固自己的地位并非幸致,也间接证明了即使在汉末兵荒马乱的时代,司马家的孩子们也没有间断学习。也是基于以上原因,司马氏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家族能够跻身上流社会且享有比较高的政治地位。

看看司马氏的姻亲和家族关系,你会发现司马氏兄弟仕途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就是因为他们几代人整个家族不断给他们完善背后的人脉、权力网络,当然他们自己冷静、敏锐的政治规划和人生规划也是关键。

基于以上,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昭。司马昭并不是司马师死亡后司马家公认的接班人,当时司马孚的呼声也很高,按照正常的继承程序,也应该是他过继给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他能够成为司马师的接班人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司马家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曹魏皇室都有了能夺回皇权的错觉,可见当时局面多么混乱。司马昭弑君后的巨大压力让他选择通过伐蜀来挽回对威胁自己地位的局面,当时几乎没人支持伐蜀,除了他的心腹钟会。说实话司马昭伐蜀能够成功其中的运气成分不容忽视,钟会作为伐蜀主帅在这场军事行动中收效甚微,如果不是邓艾不受节制的奇袭打开了局面,恐怕季汉还不会在这一役灭亡。

司马昭有杰出的谋略吗?没有。他有自己独立的宏大目标吗?魏晋嬗代是势在必行,从司马懿死后就是不得不然的事情了。所以何来的雄才大略?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