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我在“可可托海”》后续:那是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激情 即时焦点

2023-04-12 07:15:03 来源:杭州日报

4月10日,本报“倾听·人生”栏目《我在“可可托海”》一文刊发后,引发读者热烈反响,当日杭加新闻阅读量达到28万。

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系统遍布全疆的各基层单位纷纷转发了《我在“可可托海”》。大家齐声点赞《杭州日报》以如此大的整版篇幅,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资料图)

“我们以为可可托海很浪漫,到处是草原和牛羊。原来这里是新中国高科技的发源地啊!”

“这些老一代大学生太伟大了!甘愿奉献,不计名利!他们是人民的功臣。”

“不忘初心,这就是初心的源泉啊!”

“希望共和国记得他们!希望报纸多刊发这样令人感动的主旋律作品!”

一条条读者留言,饱含着由衷的深情。有一位叫谢箐的读者留言说:

“祝杨叔叔身体健康!我父亲谢心泉、母亲王玉芳是您在705队(注:南疆705地质队)的同事,我们现住在成都。”

原来这位读者的父母,也是当年奋战在新疆,“我为祖国找宝藏”的地质工作者。

最让人意外的是,口述者杨炳滨的一张合影激起了层层涟漪。众多隐没在历史背后的共和国功臣,第一次走近我们。

这张合影是1956年新疆地质勘探公司的岩矿训练班上,杨炳滨(二排右一)等学员为欢送冶金部高级顾问、苏联专家卡泽成(前排左一)所照。

杨炳滨唏嘘地说,“照片中的好多人都已去世。除了我,还有两位同志仍旧健在。”我们由此开始了一段寻访。

三排右一的学员,叫张载三,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张载三不仅与杨炳滨一起在卡泽成班上学习,还一起被分配到可可托海。

我们联系上居住在福州的张载三,他很激动,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被重新挖掘出来。

让我们意外的是,张载三是一位菲律宾华侨,还是抗日烈士的后代。

张载三

他的父亲张旭高,福建龙岩人,1927年入党。因为“白区”斗争环境日趋险恶,张旭高于1930年被迫前往菲律宾,开展海外斗争。在菲律宾,他长期担任中小学史地老师,并开办学校,为当地华侨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张旭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旭高成为菲律宾的抗日侨领。1944年1月12日深夜,大批日本宪兵包围了张旭高的住处。张旭高被捕后,被囚禁在敌宪兵司令部,妻子郑惠英也随后被捕。被关押期间,张旭高受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守口如瓶。

1945年初,张旭高被敌人杀害,年仅42岁。

郑惠英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张旭高(又名张昭明)烈士纪念碑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和当地人民在马尼拉市为张旭高建立纪念碑,尊他为华侨抗日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郑惠英带着全家人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惠英曾任福建省侨联副主席,并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非常支持儿子到新疆工作。

张载三到可可托海后,一直从事岩矿分析。因为能学以致用,尽管当年可可托海的环境很恶劣、工作很辛苦,他仍然觉得生命很有价值。

曾经有北京来新疆出差的人问他:这么苦,你能一直干下去吗?这个“乐天派”回答:怎么不能干下去?我学的知识为祖国做贡献,多么有价值啊。

后来,他与新疆塔城的俄罗斯族姑娘结婚。1971年,夫妻二人一同调到福州大学,并工作至退休。

张载三夫妇近照

合影照上,二排左一的学员叫周位,他是我们杭州人,今年87岁。周位患有较严重的耳疾,身体也不好,目前住在医院。我们联系上他时,他很感谢《杭州日报》能够刊出这样有分量的文章。

周位

周位和张载三是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同学,毕业后一同分配到新疆。

在卡泽成班结业后,周位先去了喀什,几年后调到哈密704矿。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地质工作者。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新疆哈密,儿子一直读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会计学博士。上世纪90年代,周位退休后才回到故乡杭州。

卡泽成

“我们对自己奉献过的青春不后悔,也真诚希望好的传统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采访中,这是杨炳滨、张载三、周位表达最多的话。

关于老师卡泽成,三位老人表示,很怀念,但知道的信息太少,只知道他是苏联人,博士学位。

“上课时他对我们非常诚心,平时与我们关系也很好。改革开放后,班上的俄语翻译还多方去打听过卡泽成的消息,去苏联时还打算探望他。但寻访的结果是,卡泽成已经过世了,太遗憾了。”

不过,三位老人还深深记得,卡泽成当年说过:我的中文名字里有一个毛泽东的“泽”字,我十分高兴和荣幸!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